2025年7月配资炒股平台入配资平台,随着“136号文”与新能源全面入市政策的落地,曾因补贴红利与市场红利“躺赚”的光伏电站行业迎来转折。
索比光伏网通过梳理国能、华能、国电投、华电、大唐、中石油、中核等七家央企的年中闭门会议纪要时看到,当前行业核心矛盾已从“争夺项目指标”转向“收益风险防控”。
面对光伏电站的投资建设风险,电力央企的应对策略不仅关乎自身存续,更将重塑行业格局。
四大风险
光伏电站的“生存考验”
0/负电价的常态化,成为压在央企肩上的第一重压力。
在山东、山西的电力现货市场,午间光伏大发时段已出现-0.2元/度的价格,意味着发电越多亏损越大。当分布式与集中式项目集中并网,午间用电需求低谷期的电力过剩成为常态,电价机制被迫以“负电价”倒逼产能出清。对于依赖电价收益的光伏项目而言,传统“发电量×电价”的盈利模型已彻底失效。
消纳红区持续扩容,全国450余个县域发布红色预警后,分布式项目备案“秒停”成为普遍现象,部分已拿到指标的集中式项目因电网接入受限被迫搁置。例如,某央企在西北的2吉瓦集中式项目因所在县域进入红区,前期投入的勘测、设计费用面临沉没风险。地方政府虽手握指标审批权,却难以解决电网承载力不足的现实,形成“指标发得出、项目落不了”的僵局。
地方政策的“一地一策”进一步加剧了投资难度。各省在现货交易规则、中长期合同比例、偏差考核标准上差异显著:如甘肃要求中长期合同覆盖率不低于80%,而云南仅需60%;浙江对偏差电量的惩罚系数是江苏的1.5倍。地方政策的差异性进一步加大收益测算难度。
国资委的IRR回溯问责机制,要求对2020年以来投产项目全周期复盘,IRR低于预期即追责的硬性规定,让项目决策从“规模导向”转向“收益刚性约束”。电力央企会更加谨慎地对待新能源项目投资,更加注重项目质量和收益率,优先选择资源条件好、市场前景广阔、收益率高的项目,对于收益率不达标的项目,可能会减少投资或停止开发。同时,央企可能会更加关注项目的长期可持续性,考虑技术进步、市场变化等因素对项目收益的影响,避免盲目跟风投资。
面对多重压力,七家央企的应对策略呈现出鲜明的“收缩与集中”特征——收缩低效分布式项目,集中资源攻坚大基地与特色场景。
国家能源集团的“断舍离”最为彻底。下半年全面叫停6兆瓦及以上工商业分布式新项目,转而全力攻坚蒙西、宁东的大型基地项目。其“十五五”规划的50吉瓦新增量,全部锁定沙戈荒和采煤沉陷区,彻底与单体分布式项目告别。这种“向大基地要安全”的逻辑,直指分布式项目在消纳和电价波动中的脆弱性。
华能集团则通过“集权管控”防范风险扩散。将34家二级单位的新能源审批权“只收不放”,暂停全额上网分布式收购,集中力量推进甘肃陇东、青海海南州的多能互补基地。其对单体项目1吉瓦的立项门槛,本质上是通过规模效应摊薄政策波动带来的成本。
国家电投和中石油的转型则带有鲜明的“场景绑定”特征。国家电投清理1.2吉瓦低收益户用资产,转向“大基地+绿电制氢”;中石油将20吉瓦新增量全部与油气田用能替代、绿氢结合,成立专门的“油气区新能源事业部”。这种“新能源+主业场景”的融合,既规避了单一光伏项目的风险,又为传统业务低碳转型提供了支撑。
中核集团的“核电+光伏”模式则探索出跨界融合的新路径。海南昌江核电配套的1吉瓦海上光伏项目,通过与核电、抽蓄等形成互补,巧妙化解了光伏出力不稳定的难题。其单体项目500兆瓦的门槛,同样是为了通过规模效应构建抗风险护城河。
央企应对策略
收缩与集中
单纯规避风险不足以破局,央企正通过多种措施,将风险点转化为差异化竞争力。
针对现货电价暴跌,中核海南项目签订±30%电价波动保险,国家电投在长三角试点隔墙售电锁定合同价,跨省绿电交易、电力期货套保等工具也被广泛应用,为电价上“双保险”。
应对消纳红区,电力央企投资重心从红色预警县域全面转向“三北+海上”大基地,大唐甚至与陕西省政府约定“两年内无法并网即按本金+5%年化回购”,最大限度降低沉没成本。
破解政策细则分化,国家能源集团上线AI“政策雷达”,72小时内更新各省规则并重置可研模型;华能、中核则将大基地审批权收归总部,避免二级单位因政策误判。
面对IRR回溯问责,建立“风险容忍度”动态模型:一旦项目资本金IRR预测低于7.5%或现货电价连续3个月跌破0.1元/度,系统自动触发“投资熔断”。国家电投、中石油通过设立新能源SPV公司,实现与主业财务隔离,防止单一项目亏损引发集团级波动。
针对低效资产出清,国家能源集团联合金融机构设立80亿元处置基金,计划2025年下半年出清1.5吉瓦分布式资产;新增项目均绑定“地方国资回购/险资接盘”条款,确保3年内可变现。
2025年下半年,既是央企光伏电站的“考验期”,也是行业格局的“重塑期”。如何在新一轮洗牌中占据主动,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为进一步突破能源电子各领域技术,提升产品供给能力,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和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信部产促中心定于2025年7月至2025年12月组织实施第三届能源电子产业创新大赛暨第四届先进储能技术创新挑战赛。
其中太阳能光伏分赛道的主题是“光伏引领,绿色赋能”,围绕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痛点、难点、卡脖子问题的共性关键技术,面向未来的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的颠覆性技术以及面向各类应用场景的新型应用案例等,设置创新创意类、创新产品类、创新应用类及专题赛展开。
在创新产品类设置光伏电站设计与建设赛(聚焦设计院与EPC 协同的系统集成优化、复杂地形适应性设计及全周期效率提升)
01主要考核:
系统优化与工程创新。具体指标包括:全周期经济性(度电成本(LCOE)偏差率、系统集成增效贡献)、工程效率创新(工期缩短比例、单位MW施工成本降幅)、场景化适配能力(复杂地形装机密度、结构安全冗余、多场景适配认证)
02评比方法
采用国内同行评议的方式,通过组委会预置的六大赛题动态实现差异化评价。参赛者提供创新产品类作品申报书申报书,第三方测试报告(如有),组委会分类设置指标评估体系,组织专家组依据参赛的现场答辩情况、第三方测试报告(如有)和实物演示情况,从技术创新性、产业化成熟度和商业价值性三个主要维度进行独立、客观、公正的评价和打分,按照票分排名评出优胜项目。
项目申报火热进行中
█第三界能源电子产业大赛-报名表单:配资炒股平台入配资平台
上阳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