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镇黄添村村民的水缸里成都股票配资公司,浑浊井水总要沉淀几个小时才能勉强下咽;丹山镇新盟村海拔445米的山岗上,消防车送水的轰鸣声年复一年伴随着旱季的躁动;南津镇老街的居民,早已对饭点时水龙头“断了线珠子”般的滴答声习以为常……这些画面,勾勒出资阳市雁江区乡镇群众曾经的用水困境。
而如今,总投资1.6亿元的雁江区全域供水项目正加速实施,这场始于“解渴”、经于“改造”、终于“城乡同质”,惠及24万群众饮水安全的民生工程,正以强劲之势让雁江这片土地“水润万家”。
雁江区乡村。
从“望天等水”到“清泉入户”:
干旱乡村的用水蝶变之路
走进丹山镇新盟村5组村民吴春艳家中,厕所一角整齐摆放着几个布满水渍的塑料桶,这些曾经承载着一家人生活用水希望的容器,如今早已蒙上了厚厚的灰尘。
“以前没有自来水,全靠用这些桶接水或者消防车送水维持日常所需,现在自来水接通入户,洗菜做饭、洗澡洗衣都特别方便,彻底解决了大家的用水难题。”吴春艳一边清洗着新鲜的蔬菜一边面带笑容地向记者介绍。
吴春艳正在厨房清洗食材。
“通水那天,大家都沸腾了!”提起自来水流出的那一刻,4组村民袁小兵脸上难掩激动:“以前用井水,加了增压泵水压还是不够,现在用上了自来水,以前的问题完全不存在了!”说完,他站在自家院坝里,端起满满一盆清澈的自来水,“现在干活回来洗把脸,特别舒服!”
村民袁小兵接水洗脸。
“新盟村是雁江区海拔最高的村,过去村民用水困难一言难尽。”新盟村党支部书记龙泽康感慨道,以前村民们尝试过“红层找水”,但井水浑浊不堪,水中的泥沙和杂质让大家苦不堪言。每逢干旱季节,全村2400余名村民只能依赖几口堰塘和消防车送水维持基本生活。
新盟村村貌。
随着雁江全域供水工程施工号角的吹响,施工团队奔赴新盟村,从中和水厂到村头铺设了长达19.8公里的供水主管;克服重重困难,翻山越岭在陡坡上开辟出管道走廊;为了让自来水顺利通到445米的山头,采用了四级增压技术……
新盟村村道上的自来水桩。
如今,拧开新盟村村民家中的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奔涌而出。这样的场景,也正在雁江区多个村落上演。截止目前,全域供水项目已完成伍隍镇爆花村、堪嘉镇弥陀寺村、孝义桥村等19个特别干旱村共计108公里主管网铺设,两万多名群众彻底告别“靠天吃水”的历史。
村民毛永刚家正在安装入户水管。
与此同时,23个干旱村主管安装也将在7月底完成,水管入户正同步进行。在迎接镇黄添村13组村民毛永刚家,工人正在安装入户水管。“这两年干旱,井水水位降得厉害,水质也不好,烧开了都有一层水垢。”毛永刚指着水管笑眯眯地说,“再过几天就能用上自来水了,想起来都高兴,必须点赞!”
南津镇主管网改造施工现场(雁江建投供图)。
从“水断流”到“水压稳”:
老管网的改造焕新之路
“以前洗菜做饭时,水龙头流出的是细如棉线的水,接满一碗水要等大半天!”6月27日正午,南津镇南津驿社区居民黄桂华正在厨房里忙活,在黄桂华的记忆里,20多年来,中午的厨房就像战场,为了接水自己总急得手忙脚乱,“水管改造后,高峰期水量都足得很!”
黄桂华用水洗菜。
在南津镇路边经营饭馆的张菊英更有切身体会。过去高峰期时水压不足延误出餐经常让她头疼不已。“以前水小得很,炒菜洗锅都来不及,顾客把我们骂得够。现在的水量比以前大多了,高峰期也不存在用水不够的情况,有时我们嫌水压大了,还要特意开小点!”她笑着说道,改造后的管网让饭馆在饭点不再为水发愁,不锈钢水槽里跃动的水花,成了小店生意红火的“伴奏曲”。
张菊英正在厨房备菜。
而破解“水梗阻”的关键,藏在南津镇供水主管网改造的项目中,这场“血管再造”工程让场镇大街小巷的烟火气里多了份“用水无忧”的踏实感。
“全域供水项目能高效推进,离不开群众盼改的迫切心愿和全力支持。”南津镇村镇建设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李盼介绍,刚开始改造时,部分群众担心占用田地,镇村干部上门耐心解释,说明工程对改善水质、保障用水的好处。很快,大家就从不理解转为积极配合,还主动帮忙协调施工、配合错峰用水,形成“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良好共建格局。
迎接镇主管网改造正在施工。
另一边,在38℃的高温下,迎接镇改造主管网现场仍是一片繁忙。工人们头戴安全帽,身着配有便携式小风扇的绿色工装,站在深沟里挖土、砌砖、抹灰……
资阳市雁江建投水务有限公司丰裕水厂厂长李娟指着沟槽内的PE管道介绍,过去供水管道主要采用PVC、PPR及钢丝骨架管等管材,这类管道长期使用容易出现破裂或生锈等问题,影响水压。现在全部更换为PE管道,在抗压性、耐腐蚀性及使用寿命等方面均展现出更优的性能。
新铺设的PE管道。
“南津镇主管网改造已全面完工,目前,我们正同步推进迎接镇、丰裕镇等多个场镇的供水主管网改造工程,预计8月全面竣工。”李娟表示,尽管施工面临场镇交通负荷重、人口密集的客观条件,但通过采取错峰施工、分段分区推进的方案,有效保障了工程进度与周边民生秩序,改造完成后,不仅能彻底解决场镇长期存在的水压不足、供水波动等问题,还可以显著改善水质,全面优化区域供水环境,切实增强居民用水的品质与稳定性。
新铺设的PE管道。
从“有水用”到“用好水”:
全域供水的城乡同质之路
在雁江区伍隍、中和、丰裕三大供水片区,由于水源地水库集雨面积小,加之夏季干旱频发、农业灌溉用水量大,水厂的水源水库常年蓄水量不足。在农业灌溉与生活用水的双重挤压下,村民不得不依赖水质浑浊的井水、堰塘水,每逢枯水季,挑水队伍在田埂上排成长龙的景象更是屡见不鲜。
群众对水的渴盼始终牵动着党委政府的心,今年4月,雁江区委区政府以中纪委“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部署为指引,锚定“城乡同质”目标,下定决心启动总投资1.6亿元的全域供水项目。
资阳市雁江建投水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尹丹介绍,工程规划新建主管网252公里、改造46公里,新建入户管网310公里,形成以新建城东水厂及丰裕、伍隍、中和三大片区水厂为骨干的供水体系。为确保工程高效推进,项目团队从设计、测绘到施工,各环节无缝衔接,工程于今年4月启动建设,截至6月底已完成投资7000万元。
丰裕水厂。
“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覆盖14个镇的供水网络,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尹丹介绍,通过科学规划管网布局,建立水厂间联动调度机制,未来将实现城乡居民“同源、同质、同服务”的供水标准。这不仅能有效提升农村群众的生活品质,更为乡村振兴筑牢民生根基。同时,稳定优质的供水保障,也将成为吸引企业投资入驻的重要“加分项”,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丰裕水厂生产区。
“不仅要让群众有水用,更要喝好水。”站在丰裕水厂送水泵房前,厂长李娟介绍道,原水经过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四道核心工艺处理后,各水厂每天再对出厂水进行检测,所有数据达标后才能开启供水阀门。同时,每季度委托第三方检测末梢水,从水源到龙头全程守护水质安全,让流入千家万户的每一滴自来水都经得起“放大镜”检验。
丰裕水厂经过处理的水。
当夕阳的余晖洒在雁江区163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管网施工车此起彼伏的轰鸣声正与暮色交织成希望的乐章。随着自来水管道在田野间铺设延伸,这项以“城乡同质”为目标的全域供水工程,不仅将洁净水源送入千家万户,更以实实在在的惠民成效成都股票配资公司,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书写着长流不息的“民生答卷”。
上阳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